2019年,为何成为公益诉讼元年?
2019年,是中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,公益诉讼案件数量和质量均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,更是全面推进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元年。
公益诉讼的概念?
公益诉讼是指为保障人民群众社会生态环境和健康权益,进行基于比较法特点的法律救济的一种诉讼形式,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维护单一的个人权益,而是在公益性和普适性的范围内,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而展开的一种法律救济方式。
公益诉讼有何作用?
公益诉讼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,以法律为基础进行法律救济的一种手段,它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的统一,也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、治理市场混乱等社会问题,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、有序的生态之美、市场环境、公共秩序等领域。
公益诉讼的成果有哪些?
2019年,公益诉讼依法取得一系列成果,比如:各地法院针对环保、食品安全、知识产权等领域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超过1.7万件;案件赔偿数额居高不低,涉及数十亿元;一批道德失范、法纪涉嫌问题的案件得到了依法纠正等。这些成果充分说明了公益诉讼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及协调社会治理、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贡献。
公益诉讼面临的挑战有哪些?
尽管公益诉讼在2019年有了众多的亮点,但是,也经历了挑战。在公益诉讼实践中,一些法官、检察官的环保意识不强,审批不严、不能做到从纠正违法问题到促进环保问题的协调解决,造成了破坏环境的行为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惩罚。此外,在公益诉讼的立案、证明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等方面,也需要针对案件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。
未来发展的方向?
在今后的发展中,公益诉讼将重点推进立法、完善诉讼程序、健全机构设置等一系列改革,力求不断提高公益诉讼的效率和质量,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于公益诉讼领域的监督和参与,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,更好的促进法治中国的现代化。',
'
'